2022-03-09 11:50:43 來源 : 君臨財富
流動性是支撐股價和估值的重要因素。
一個內在價值固定的資產,放在兩個流動性完全不同的市場,估值會有很大差異。
最典型的就是A股和港股,比如中信證券,今天在A股的成交額是25億,港股的成交額只有2億多,差了十倍。
H股股價普遍比A股低,除了投資者結構、國際資本、利稅差異等,最核心原因就是流動性差距導致的折價。
所以一般在市場中,大跌、急跌都不怕,就怕流動性出現問題。
昨天倫鎳大幅波動,日內漲超100%,也是因為LME鎳庫存不足、流動性匱乏,給了青山被“多頭逼空”的機會。
任何被拿來作為交易的物品,都不能只關注其內在價值,而忽視交易層面的影響。
比如股票,本質是可交易的有價證券,其內在價值按學術上的定義就是自由現金流折現后的結果。
但一旦進入市場,股票價格的漲跌歸根結底是由投資者的交易驅動的。
特別是在市場動蕩時期,市場的快速拋物線式上漲和下跌并不能被基本面因素所解釋。
從微觀流動性的角度來說,是市場流動性與收益率的正反饋效應,導致了極端下跌或上漲行情的自我實現。
簡單來說,就是索羅斯提到的“反身性”原理。
即股價上漲時,對公司的未來預期會得到強化,如果再碰上流動性充裕,就會一漲再漲。
而當股價下跌時,預期和未來股票價格的偏差會越來越大,再碰上流動性不足,就容易不斷新低。
跟蹤下2月份幾個關鍵數據,就能發現當前市場處于流動性偏緊的時期。
先是一級市場,2月一級市場股票市場募集資金總額685億元(包括IPO、增發和配股),環比大幅下降58%。
就算考慮到春節的影響,這個數據也是創近兩年內募資規模新低。
再是二級市場,2月份全部A股成交量為12205億股,環比下降19%,日均成交額為0.94萬億元,環比下降12%。
兩市成交持續在降溫,2月僅有3個交易日成交額高于萬億元。
新增投資者數量上,今年人數明顯不如去年,呈環比下滑趨勢。
去年在賽道股被砸得最猛的2、3月份,新增投資者數量反而很多,股民更傾向于認為當時是一個黃金坑,投資情緒沒有被下跌影響。
最后一個是新發基金,2月份的發行規模只有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,為近3年來最低。
去年1月份新發基金規模刷新紀錄后,2月份開始高位回落,此后5月份有所回暖,年底到現在規模降到冰點水平。
無疑,從幾個大的資金來源上觀察,當前A股都存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。
但這種不足有沒有可能因為俄烏沖突、聯儲加息而演變成流動性危機呢?
流動性危機是由流動性不足引起的,一般是指資產價格下跌過程中,杠桿性交易為降低風險去杠桿,而進一步拋售資產擠兌流動性的現象。
基本上,流動性危機都存在一定的共性。
一是出現在資產價格下跌過程中,二是存在杠桿交易行為,而流動性危機也多是“去杠桿”所引發的。
國內股市上次發生微觀流動性問題是15年那輪杠桿牛市。
2014年5月,證監會發布的《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》和《創業板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暫行辦法》,放寬了創業板首發條件以及建立創業板再融資制度,杠桿資金環境寬松,直接催化此輪牛市。
15年6月股災以前,A股市場由于杠桿資金的推動以及場內交易的活躍,市場整體流動性水平很高。
當時,加杠桿蔚然成風,兩融、場外配資、民間借貸、傘形信托等等紛紛入市,增量資金超過3萬億。
然而,隨著諸多監管限制措施出臺,6-7月股市斷崖式下跌,兩融余額迅速萎縮,出現短期流動性危機。
不過,股市的流動性屬于微觀流動性,對資本市場影響大一點,真正恐怖的是宏觀流動性危機。
最嚴重的時候發生在2013年,國內出現“錢荒”現象。
當時的背景也是美聯儲加息和縮表,國內適逢金融去杠桿、打壓影子銀行。
而金融去杠桿,對于依賴于融資和杠桿進行大肆擴張的民企影響最大,所以出現了很多民企債務違約的情況。
當債券市場出現違約,信用馬上出現危機,導致金融機構都不敢再投錢了,錢荒的問題也隨之而來。
13年6月,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一度沖高到25%,整個貨幣市場的資金周轉鏈條都被拉長。
無論是金融市場還是實體經濟,都遭受著“高利率”的折磨,股市、債市、銀行體系和實體經濟均出現流動性不足的問題。
再看全球,在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后,也曾多次出現過流動性危機。
如果復盤這些情況,可以發現流動性危機往往不是孤立事件,更像是多米諾骨牌一樣的事件串聯而成。
比如08年的次貸危機,起因是科技泡沫破裂后,地產受到青睞。
2004年7月美國10大中城市房價同比增幅升至20.47%,次級住房抵押貸款開始大行其道。
隨著二級市場發展,抵押貸款支持證券(MBS)開始與其它類型的資產支持證券(比如信用卡、車貸、學生貸)相結合,作為一種新型的證券來出售,被叫做債務抵押債券CDOs。
這些證券令當時做承銷的美國五大投行收益頗豐,但無論怎么包裝,其本質上還是高杠桿的垃圾債權,一旦地產轉冷,不良率就會瞬間爆發。
次貸風險出來后,雷曼公司出現巨大虧損,其在破產前的杠桿率超過30倍。
伴隨雷曼、兩房、AIG等金融機構的暴雷,這場源于美國的流動性危機蔓延全球。
因此復盤總結下來,流動性危機爆發的必要條件是高杠桿,杠桿交易容易在經濟繁榮時快速膨脹,在去杠桿過程中引發流動性風險。
從現在全球經濟周期的位置看,未來一年內發生全球流動性危機的概率不低。
3月4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降至1.74%、而2年期美債收益率升至1.50%,一旦美債收益率曲線倒掛就表明未來12個月美國有較大概率發生衰退。
而經濟衰退也往往會導致杠桿交易的套利空間變小,行為一旦逆轉,就會引發流動性危機。
當前俄烏沖突一波三折,第三次談判沒有實質性結果,事態如何發展很難預測。
隨著油價及其他資源品大漲,10 年期美國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驟降,歐股調整劇烈,尤其是最近幾個交易日連續下跌。
市場已經經歷了通脹交易、滯脹交易,上周開始似乎已經在為經濟衰退定價了。
最嚴重的情況是,沖突持續并進一步大幅推高油價,然后令本應出現在明年的美國經濟衰退提前來臨。
那么各國都有可能面臨到隨之而來的流動性沖擊。
不過跟13年不同,這次國內的情況樂觀不少,而且操作上與國外相反。
首先,去年底開始央媽始終走在寬信用、寬貨幣的路子上。
為了穩增長,不排除后續再度降息并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加大流動性投放。
而且,因為疫情防控得力、經濟穩步恢復,當前的宏觀杠桿率也相對可控,2017年以來我國宏觀杠桿率年均增長約4.8個百分點。
也就是說,我們有更多的跨周期調節空間和進一步加強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底氣。
其次,流動性危機往往交替出現在股市和房市之間。
一般是房市火熱的時候,股市流動性不行;房市流動性不行的時候,股市流動性不會太差,這點在中美都一樣。
比如國內13年“錢荒”的時候,正值樓市火熱時期,國內南至西雙版納,東至吉林丹東市,幾乎所有中小城市的房價都拉升一遍。
也正是因為房地產有賺錢效應,資金都流向了房地產市場。
美國互聯網泡沫后,2001-2008年情況也類似,股票杠桿行為在企業信用收縮中受到抑制,而地產的杠桿交易興盛,最終引發次貸危機。
隨后美聯儲啟用包括量化寬松等多種危機工具,美股于2009年3月見底后,開啟12年歷史最長牛市。
目前國內的情況是,房地產的流動性缺乏,那么股市就會相對安全。
即便考慮出現最差的情況,全球流動性危機在二季度出現,那國內也有寬貨幣與穩增長的空間。
參考:
《西部證券-俄烏沖突會誘發流動性危機嗎?》
《華西證券-復盤70年代原油價格大漲及對大類資產的影響》
《方正證券-成交降溫,基金發行再迎冰點》